色彩风格

樊检“星”声 | 从个案到类案 自研法律监督模型诞生记

【字号:    】        时间:2025-10-22      

  日前,由樊城区检察院自主研发的“违规适用查封措施法律监督模型”已报送最高检上架审核。这个源于一起刑事案件研发的小小模型,却饱含着樊城检察推动“违法查封”系统治理的法治追求。
  
  起源:企业经营受阻,检察依法监督
  
  “前几年,我们公司因涉及一起刑事案件,被公安机关查封了十几套商铺。原案早已撤销,但查封措施却迟迟没有解除。现在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急需将这些商铺变现处理,以解燃眉之急!”
  
  4月22日,在襄阳“互联网+创新创业”产业园的检企座谈会上,一位企业家代表的求助声,引起了樊城区检察院的高度关注。
  
  该院迅速行动,依托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展开调查。经查,2023年,公安机关以涉嫌诈骗罪对该公司一名管理人员立案调查。因部分涉案资金流入该公司某商铺建设项目中,公安机关对该项目12套商铺采取查封措施。2024年8月,原案因证据不足被撤销,但涉案商铺却未解除查封,严重影响了该公司正常运营。
  
  “根据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在决定撤销案件后,应在三日内对涉案财物解除查封。”承办检察官审查后认为,公安机关未及时解除查封措施的行为违法。遂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监督其解除查封措施。
  
  研发:梳理研判规则,搭建模型框架
  
  “此类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如何更有效地发现并纠正类似违规查封行为?传统的人工筛查方式效率偏低,如何提高效率?”企业的诉求解决了,但检察官陷入了沉思。
  
  “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下,运用数字手段开展监督应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检察官将目光投向了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决定借助科技力量赋能检察监督。
  
  该院迅速组织人员对同类案件进行梳理,结合《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适用查封、冻结措施有关规定》等法律法规进行研判。按照“数据要素有效、研判规则合理、违法认定精准”的原则,确定了超期查封、未及时解除查封及查封文书不规范等三个违法点及相应规则,明确了采取查封措施时间、案件判决时间等各类数据10余项,确保模型能够高效、准确地发现违规查封线索。
  
  2025年9月,在襄阳市检察院数字检察创新实验室的支持下,该院成功研发“违规适用查封措施法律监督模型”。
  
  运用:整合数据要素,拓展应用场景
  
  模型建立后,樊城区检察院与区公安分局迅速召开检警联席会议,就有关数据共享的范围与方式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由模型研发团队从公安警综平台批量调取了近五年的查封措施数据及撤案、终止侦查数据,并进行全面数据清洗和结构化处理。经过为时半个月的调试,成功将2600余条数据信息整合为统一的数据库,为模型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在纠正违规查封的过程中,该院进一步拓展模型应用场景。在监督公安机关解除查封措施的同时,同步核查查封措施是否存在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等违规情况,并将模型筛查发现的趋利性执法司法线索纳入专项监督范围,形成了一张“一案多查”的立体监督网。这一创新举措打破了传统监督方式的单一局限,实现了对违规查封行为的全流程、多维度覆盖。
  
  截至目前,共通过该模型梳理违法线索32条。经核查,28条涉案查封措施已解除,尚有4条未解除。经该院监督后,公安机关已全部依法解除查封措施,涉案财物价值超过650万元。
  
  下一步,樊城区检察院将持续深化模型应用,聚焦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专项监督工作,充分释放数字监督效能,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检察力量。